Youtop Video Search



Title:停止內耗,你的人生就順了 | 改變人生最重要的3件事情【思維青蛙】中文字幕 | 書評 #阿德勒的哲學課 #被討厭才沒煩惱
Duration:10:29
Viewed:358,721
Published:18-09-2023
Source:Youtube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過去怎樣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過去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 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影片目錄 0:00 前言 1:02 課題分離 2:29 自我啟發之父 5:17 目的論vs原因論 8:11 拒絕尋求他人的認可 9:26 結尾 ========================== 停止內耗,你的人生就順了 | 改變人生最重要的3件事情【思維青蛙】中文字幕 | 書評 #被討厭才沒煩惱 #阿德勒的哲學課 《被討厭的勇氣》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事情都不用改變,只要改變思維就夠。 這聽起來很像是詐騙集團是的宣言,倒是有一些例子可以對照。 如果說原本看人生都是灰暗不快樂的,那就像是戴著太陽眼鏡在看世界,色調當然會偏黑; 那改變其實很簡單,只要把太陽眼鏡拿下來就好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小時候很討厭幫忙做家事尤其是拖地,有時候媽媽會說,如果你今天把家裡的地板都用抹布擦過,那就可以打半小時的電動,我就會歡天喜地的去擦地。 換個想法,當做下的行為沒有改變,可是心情整個都不一樣了。 書中進一步闡釋,要改變的思維是關於人際關係方面的,阿德勒學派的主張是「所有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 所以具體的來說,本書核心是: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幸福。 ========================== 記住就能改變人生的最重要三件事情 阿德勒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哲學,可以到大學開半學期那種。 這邊我只想介紹你三個可以立即派上用場的重磅級實用觀念。 就算你只記得其中一個,都能大幅改變對人生的看法。 分別是:讓一切抱怨都失去藉口的目的論、利用課題分離達到行動自由、感受到幸福的行動準則。 1.原因論 vs 目的論:讓一切抱怨都失去藉口 因為我昨天沒讀書,所以我考不好。因為我昨天睡不好,所以今天遲到了。 你讀書時候有沒有用過這樣的理由搪塞老師家長?我有。依照決定論的說法,因為沒讀書,導致考不好、睡不好所以遲到這些都是合理的因果關係。放大來看,就會有因為小時候沒受到好栽培,所以現在不成功。因為沒有富爸爸、只能當一輩子社畜。 這是決定論的看法,找出事情發生的原因,為現在做解釋。這會很像高中學的數學歸納法,所有的一切,都是過去決定的;從過去可以推導出現在的情況、從現在推導出未來的情況。這樣仔細想一想,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而「目的論」,是一種徹底顛覆心理學因果定律的想法。現狀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 2. 課題分離:給你自由行動的勇氣 認知沒勇氣的來源 在接受「目的論」以後,行動之時通常會遇到阻礙:這樣誰誰誰會生氣,這樣某某人會討厭我;想要獲得所有人的喜愛。這就是阿德勒的另一個中心思想: 所有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回想起來確實是,例如被規定不能打電動的憤怒(被干涉自己的課題)、老闆對工作下指導棋(干涉自己的課題),強制孩子去上才藝班(干涉孩子的課題);就是自己和別人期望的不一樣、或是別人和自己的期望不一樣時會煩惱會生氣。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世上的一切問題,都能用「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來回答。 3. 追求幸福的行動準則:追求主觀的貢獻感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但反過來說,幸福的關鍵也在於人際關係。 書上明確的指出,所謂幸福,就是獲得「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感覺,覺得自己屬於某個群體,就是貢獻感。 而如何有貢獻感呢?獲得貢獻感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向他人尋求認同,獲得別人的感謝。阿德勒明白的指出這是不對的,如果貢獻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感謝,那其實又被其他人給綁住,是不自由的。為團體付出,這是自己的課題;別人要不要說謝謝,那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一直想要獲得感謝,那就是踏入別人的課題了。 正確的作法是: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當一個人自己覺得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是從別人那裡得到好的評價,而是主觀認知。別人有沒有給出好的評價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有貢獻,那就夠了。覺得自己有貢獻,那就能獲得幸福。 選擇自由的時候,一定會覺得迷惘。阿德勒提出的指引就是:「貢獻他人」。只有有貢獻他人的感覺,就算被討厭,也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於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是一位醫師及心理治療師,也是個體心理學學派的創始人。 在發展「個體心理學」的概念時,阿德勒脫離了弗洛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阿德勒確實曾一度稱他的工作為自由精神分析,但後來他拒絕了“精神分析家”的標籤。他的方法涉及性格研究的全貌觀方法,在20世紀後期的心理咨商和精神醫學策略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阿德勒率先強調社會因素在個人重新調整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將精神醫學帶入其相關領域社群。 因為個人經歷,他志向於習醫,他對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相關領域非常感興趣。 在維也納大學學習后,他專攻眼科醫學,以及後來的神經內科和精神醫學。 對於人格的研究 著作《神經質性格》定義了他早期的關鍵思想。 他認為人類的個性可以用目的論來解釋:理想情況下,個人無意識自我的一部分可以將自卑感轉化為優越感(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完整性)。自我理想的願望被社會和道德要求所抵消。 如果不考慮糾正因素而個體過度補償,那麼就會出現自卑感,從而加劇個體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渴望權力、好鬥或更糟的危險。 整體論 阿德勒的學說與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格式塔療法和卡倫·荷妮的心理動力學方法都屬於心理學的整體學派; 它們避免了理解人類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的簡化方法。 家長教育 強調治療和預防並重。 考慮到心理動力學,阿德勒學派強調童年在人格發展和各種形式的精神病理學傾向方面的基本重要性。 預防所謂「人格障礙」(阿德勒稱之為」神經質性格)或各種神經質問題(抑鬱、焦慮等)的傾向的最佳方法是訓練孩子成為和感覺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部分。 兒童最佳發展的責任不僅限於母親或父親,還包括更廣泛的教師和社會。 因此,他認為教師、護士、社會工作者等需要在家長教育方面進行培訓,以補充家庭在培養民主性格方面的工作。 當孩子感覺不平等並被制定角色(透過寵溺或忽視的手段等)時,他可能會發展自卑或優越感以及各種伴隨的補償策略。 這些策略透過播下更高的離婚率、家庭破裂、犯罪傾向和各種心理病理學形式的主觀痛苦來造成社會損失。 阿德勒學派長期以來一直提倡家長教育團體。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生於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的弗萊堡的一個猶太家庭,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后一直在維也納工作,后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 著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了“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欲力”、“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他的這一理論也叫做「冰山理論」。 夢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 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的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顯夢」及「隱夢」所組成的。 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 潛意識 主條目:潛意識 弗洛德的理論核心之一為潛意識。 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實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 弗洛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 弗洛德提出了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 弗洛德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 弗洛德《夢的解析》中論證潛意識的存在。 ==========================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舊譯容格或楊格,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 榮格是一位學貫東西、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是心理學鼻祖之一。 榮格在與弗洛伊德決裂後曾經憂鬱數年。 他曾見到幻像也曾感覺到眾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 其中一個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腳的老人菲利門,另一個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 這兩位成為他日後老智者及阿尼瑪的樣本。 因榮格對宗教毫無忌諱,他對中國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藏傳佛教的《中陰聞教救度大法》、禪宗皆深入研究。 他也對西方煉金術著迷。 他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煉金術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他也在解夢方面有傑出成就。 夢反映潛意識,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 據他估計,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0000個夢。 榮格的學說與弗洛德最大的分別,是他的理論得到較廣泛的考察證據。 相對於弗洛德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隱晦表達,榮格更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 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 在夢的分析上,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而是關注夢的系列,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大夢。 同時,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 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 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 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 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對原始人類的心理進行考察,提出集體潛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 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 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 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 這種分類法成為以後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的基本理論。 在晚年時,榮格在夢中得到啟示,回頭研究亞伯拉罕諸教。 在最滿意著作《答約伯》中批判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 也許因個人經歷,他批判約伯記中耶和華對約伯的回答。 此一充滿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對與批評。 由於他年事已高,他對這預料中的批評並不在乎。 他也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並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 哈佛9個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https://youtu.be/-aryuctBnHI 為何感受不到幸福,總感覺焦慮 https://youtu.be/0v9PDYHmEWU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https://youtu.be/yaGRYl43Q8g #被討厭才沒煩惱 #阿德勒的哲學課 #人際關係的煩惱 #被討厭的勇氣 #弗洛伊德 #哲學家 #精神分析學家 #人格的研究 #個體心理學學派 #卡爾榮格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 #阿德勒 #課題分離 #目的論 #追求幸福的行動準則 #能改變人生的最重要三件事情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心理學三巨頭 #過去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過去 #改變思維 #原因論 vs 目的論 #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給你自由行動的勇氣 #精神內耗 #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擁抱自由的人生



SHARE TO YOUR FRIENDS


Download Server 1


DOWNLOAD MP4

Download Server 2


DOWNLOAD MP4

Alternative Download :